您的位置: 河南自贸区工商财税服务网河南自贸区新闻在深耕智能制造中持续发力 ——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述评

在深耕智能制造中持续发力 ——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述评

发布时间:2018-11-27 10:58:38内容来源:互联网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府今年4月出台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通过示范引领、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着力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努力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区,促进全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半年多过去了,各地推进情况如何,企业智能化改造效果咋样?11月21日至24日,省政府组织了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从观摩的情况看,应当说,全省各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劲头很足,也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做法,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认识不到位、基础支撑不足等问题。

  观摩中,很多企业表示新投资了自动化生产线、添置了国外进口的机器人,以为把设备更换一下就是智能化了。其实不然。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通从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层到车间执行层再到设备层的垂直集成,还有设备间的互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云平台的协同等多个场景,这背后要靠大量的信息化、数字化软件驱动。重硬件,轻软件,是搞不了智能化转型的。

  另外一方面,我省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现在还处于普及自动化、加速信息化的阶段。企业在实施智能改造之初,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明确改造思路,确保升级之路方向更明确、路线更清晰,避免走弯路。同时,各地政府也应根据产业优势,进一步细分产业推进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具体的支持方案,切忌一哄而上、拔苗助长。

  点评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出建议,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智能制造对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意义,树立以智能制造整合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理念。这方面的案例已经有很多,海尔的人单合一、红领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都是国内智能化转型的成功样本。河南本地也有不少企业探索出了新模式,宇通客车、中信重工、中国一拖三家装备业巨头不仅在生产环节借助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了生产模式再造,还利用行业地位优势建立了“云平台”,探索基于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和生态圈,加快从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宇通客车的“云平台”已接入了14万辆客车,中信重工的“云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国一拖则全力打造“互联网+共享+农业装备”新模式,这些新的应用,把自身的技术优势继续做精做强,实现了新的价值增值。

  参加观摩的专家建议,河南制造业有不少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它们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样本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另外一方面,要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转型为平台化公司,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省内有些企业也作出了探索,众品食业打造的鲜易供应链,正在整合全国冷链资源,目的是建成生鲜产业互联网;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水云踪”平台,通过“云平台+智能机器+工业APP”,实现“自动水质处理+在线监测+远程控制”,已经有6000家企业接入,成为国内水处理行业领先的互联网平台。

  通过观摩,我们发现中国制造“缺芯少魂”的局面依然未变。企业车间里,无论是高端的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设备,还是应用的信息化软件,来自国外的品牌相当普遍。这也提醒我们,省内的产业生态体系支撑不上,智能装备能力严重不足。智能化改造投资大、持续时间长,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省内的智能装备产业一定要迎头赶上,抓住家门口的这块蛋糕。另外,省内还缺乏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自己不会“看病”,要靠别人“诊断拿药”,这样很容易失去主动权,不利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要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协同发展。企业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主体,不能光看政府有没有资金支持,而是要深刻认识到,智能化改造关乎未来的生死存亡,不是“要我干”,而是“我要干”,是必须完成的战略抉择。唯如此,才能实现初心。(本报记者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