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河南自贸区工商财税服务网河南自贸区新闻杨建国:全面建设河南自贸区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杨建国:全面建设河南自贸区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7-2-23 5:21:00内容来源:互联网
河南自贸区挂牌在即,其发展导向与重点也越来越清晰。

从结束不久的河南两会,到不断出炉的各式解读,再到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交相辉映,河南自贸区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笔者将之总结为:

2017年将是河南自贸区的全面落地年,河南自贸区的具体框架、机构、法规、范围、改革事项、利好政策都将在今年出台和落地。


杨建国:全面建设河南自贸区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而在河南自贸区的全面落地阶段,也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带给河南一些新的动力和改变。

首先,河南自贸区将是“一带一路”战略落地河南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至今,逐步从倡议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影响力,这背后少不了具体举措。除了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外,以自贸区为代表的开放平台,在把沿线国家各自发展战略和合作规划有机对接,扩大地区投资和内需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带动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实际上,未来河南自贸区应和“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形成乘法效应。河南自贸区肩负着服务内陆地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任,未来重点是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贸易合作机制,吸引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建设一批双向经贸产业园区。

除了经济上的影响力之外,文化也是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作为文化大省,如何将自贸区与文化结合起来,将河南打造成文化高地也成了2017年自贸区的关键之一。

河南自贸区分为郑州、开封、洛阳三个片区,每个片区的定位也各不相同。比如,开封片区优势是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区、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和文创产业对外开放。

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曾提出开封要打造“文化 ”,以文化为根基,发展其他。打造文化的背后是寻找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含蕴,又能进行市场运作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内容。

以开封为例,通过新联接、新重组、新融合,激活开封沉睡的文化基因,让文化资源转化成项目、产业、动力。而在打造过程中,产业也要反向迎合文化,围绕文化。开封自贸片区对自贸区和文化 的融合试验,或将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化的标杆。

第三,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自贸区建设,重点推动贸易转型升级。这也标记出了河南自贸区发展的又一关键词:贸易转型升级,而这也是和河南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相匹配的。

2017年河南自贸区要通过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拉动河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自贸区的战略红利,最关键是和实体经济、产业经济结合,全省推广。要和河南的180个产业集聚区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优化河南产业结构和提升河南发展层次,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等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推动“自贸区投资和金融领域开放等制度创新”。这点又引出了河南自贸区发展的另一关键词:“开放”,尤其是制度与创新。

自贸区建设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职权部门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的功能。

转变政府职能要放管结合,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管好该管的。这点河南可向上海自贸区取经,上海自贸区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提升贸易便利、创新监管服务方面大胆创新。

第五,补足短板,将成为河南自贸区落地生根的基础。

除了打通制度上的红利,,笔者认为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各地还应围绕现代产业,构建体系目标。自贸区是对外发展的平台,只有先明白自身“缺什么”,才知道该“补什么”,“怎么补”,只有补齐了自身,才能更好应对未来发展变化。

为迎接自贸区落地,开封如今做的不是盲目借鉴经验跟风,而是从自身做起,开始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的“补短板”行动。

工业是开封的隐痛和短板,曾在河南工业尤其是轻工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开封,如今工业却步步下滑。针对产业发展短板与痛点,开封采取了分析原因,制定制度的方式来提升自己。

上海在推进自贸区建设时,也是将“补短板”列为了一号课题。针对制造业、科创、儿童医疗等多个方面,强力突破瓶颈,也为上海自贸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找差异化,走出特色之路。

自贸区一定要有特色,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但要根据优势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模式,实实在在的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

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关键词,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自贸区的布局,而这些关键词正是各个自贸区要着力的特色。

作者:杨建国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